1925年Myers制作了帶有轉轉動體的錐形截板式蒸餾桂。
1933年,Plackek發明了側面閉合的螺旋式氣液接觸裝置,液體沿螺旋板由內向外與逆流流動的氣體相接觸。幾年后,該裝置又有所改進,使用帶有突起的同心圓筒以增加接觸時間。
1954年,Chambers開發了附在旋轉平扳上的圓環構成的離心吸收器。
1965年,Vivian將一個填料塔固定在大離心機的旋轉臂上,以測定離心加速度對傳質系數的影響,實驗表面:液膜傳質系數與加速度的0.41~0.48次方成正比。Vivian是率先利用旋轉床進行傳質研究的,但沒有提出旋轉床域超重力這一概念。
1969年,Todd迸行了離心接觸器的實驗,該接觸器由相隔1英寸的12層環狀同心篩板組成,在流體流動上,與篩板塔相類似。
在1981年ICI公司Ramshaw教授申請了世界上第一個填料式超重力床專利,在之后的幾年時間(198l~1983年)連續提出了名為HIGEE(超重力)新技術的多項專利。
1983年,ICI公司報道了工業規模的HIGEE裝裝置平行于傳統板式塔進行乙醇和異丙醇與苯和環己烷分離,成功運行了累計數千小時的情況,肯定了這一新技術的工程和工藝可行性。
1984年,美國專門從事塔器與塔填料制造,并占有世界重要市場的Glitsch公司于購買了ICI公司的HIGEE專利,并成立了專門的HIGEE研究開發中心,進行了大量研究,并與CaseWesternReserve大學、washington大學(密蘇里州)、TaxasAustin州立大學以及專門從事氣體處理的Fluor公司及氣體研究院(GRI)等建立了合作研究關系。在能源部大力資助下先后耗費了數千萬美元對多種系體進行了小試、中試和工業示范裝置的科學實驗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1985年,美國海岸警衛隊建立了第一套用于脫除地下污水揮發組分的超重力裝置,從被污染的地下水中分離出苯、甲苯,由含量200ppb和500ppb脫除到1ppb左右,該裝置成功運行了6年。
1987年,美國FlourDaniel公司在新墨西哥州的ELPaso天然氣公司建立了利用二乙醇胺對含有H2S和CO2的天然氣進行選擇吸收H2S的超重力裝置。
1987年7月,Glitsch公司在路易斯安那州進行了在不含H2S的氣體中利用二乙醇胺吸收CO2和用三甘醇進行天然氣干燥兩項實驗,并都獲得了成功。
1989年Glitsch公司宣稱,購買一臺HIGEE裝置可代替50英尺塔高,相當于30塊塔板,是用于對傳統塔改造,提高產品質量的最經濟有效途徑。
1983年汪家鼎院士就在國內化學工程會議上介紹了ICI所開發的這項新技術的情況。
1984年,北京化工大學與美國CaseWesternReserve大學就超重力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確定了合作意向
1988年北京化工大學鄭沖教授與美國CaseWesternReserve大學合作,開始進行旋轉填料床的應用。得到化工部和國家科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經論證,被列為國家八九年度和“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也得到了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對這項高新技術的基礎研究的支持。
1990年在北京化工大學建成我國第一個超重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開展了一系列的創新性研究工作,多年來,在超重力技術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國家專利。同時國內其它如浙江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也對該技術相繼進行了開發研究,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001年浙江工業大學計建炳等教授申請了名為折流式超重力場旋轉床裝置的專利,于2004年11月份得到授權。在超重力工程技術在精餾方面的應用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而后浙江工業大學逐漸申請了數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注:文章由浙江新創興科技有限公司整理 轉載請注明://48jz.cn/